12月2日,人民銀行公告,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統計2025年1月數據起,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修訂后的M1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此次M1統計口徑修訂,是在現行M1的基礎上,進一步納入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上述兩項統計目前包含在M2中,尚未包含在M1中。
M0、M1、M2是對貨幣層次的劃分。其中,M0即流通中現金,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M1反映居民和企業(yè)資金松緊變化,流動性僅次于M0,原計算方式為M0+單位活期存款;M2即廣義貨幣供應量,流動性偏弱,計算方式為M1+準貨幣(單位定期和其他存款、個人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份額)。
為什么要進行調整?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解釋到,在創(chuàng)設M1時,我國還沒有個人銀行卡,更無移動支付體系,個人活期存款無法用于即時轉賬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而隨著支付手段的快速發(fā)展,目前個人活期存款已具備轉賬支付功能,無需取現可隨時用于支付,與單位活期存款流動性相同,應將其計入M1。
與個人活期存款相似,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隨經濟活動變化也逐漸顯現出較強的流動性,因此也應納入M1。從國際上看,主要經濟體M1統計口徑大都包含個人活期性質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動性的支付工具。
在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總體而言,此次調整符合金融創(chuàng)新和移動支付方式的發(fā)展趨勢,是必要和及時的,有助于更好地適應現代支付體系演化與進步,更全面準確地反映當前金融環(huán)境下貨幣流動性變化。
2024年,人民銀行公布的每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M1增速出現較大回落。分析人士指出,這一方面是受手工補息受限背景下,存貸款“擠水分”效應影響,另一方面也有個人活期存款未納入M1計算的原因。
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透露,將于2025年1月數據起開始按修訂后口徑統計M1,預計將于2月上旬向社會公布。在首次公布的同時,還將公布2024年1月以來修訂后的M1余額和增長速度數據。
根據中信證券研究測算,若新納入兩項統計,2024年以來“廣義M1”增速始終高于實際M1,同時與M2的剪刀差現象亦有所緩和,且長周期來看新指標的波動率更低。
事實上,此番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調整早有信號放出。人民銀行11月發(fā)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開辟專欄詳解“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體系的回顧和展望”。其中提到,人民銀行正認真研究貨幣供應量統計修訂的方案,未來將擇機發(fā)布并適當進行歷史數據的回溯,不斷提高貨幣反映經濟活動變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
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自建立以來經歷過四次較大程度的修訂,均圍繞M2變化。具體來看,先后將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存款計入M2、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吸收的人民幣存款分別計入不同層次的貨幣供應量、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和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納入M2、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納入M2。
“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并非一成不變,主要根據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與經濟的匹配度動態(tài)調整!薄秷蟾妗啡缡侵赋觥4送獬藘身椧选肮傩钡腗1調整,《報告》也提到,M2統計要結合金融工具流動性的發(fā)展變化適時調整。
對于M1統計口徑的優(yōu)化,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進一步提出,各類現金管理產品作為流動性較好的資管產品目前也已具備一定的類貨幣特征,其納入M1統計的可能性也值得商榷,但實操中仍存主體判定和流動性不足兩大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口徑調整并不會改變貨幣政策調控框架的轉型方向。人民銀行強調,我國貨幣政策框架將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把金融總量更多作為觀測性、參考性、預期性的指標,更加注重發(fā)揮利率調控的作用。
|